我国继续教育发展方式的转变方向的研究(2)_学习网

如何约到同城炮_附近找小组联系方式_300元四小时服务

当前所在位置:教育动态
我国继续教育发展方式的转变方向的研究(2)
时间:2014-06-03 09:16:55 阅读:737

   第二,优化继续教育的专业结构。继续教育专业结构的设置应根据国家经济增长方式和产业、经济结构的转变为基础,尊重市场需求,同时考虑人的长效发展,重视读、写、算等基础专业的教育,寻找继续教育机构个性化的专业结构设置与发展。避免社会热门专业的过渡重复性设置,平衡继续教育的专业设置,形成多样化的丰富的继续教育专业结构,满足继续教育学员多元化的学习需求。

    第三,形成多种层次的继续教育结构。在大力发展成人高等教育的同时,重视成人初等教育、成人中等教育,尤其需要重视农村扫盲教育。在大力发展企业(行业)的岗前培训和在岗培训的同时,重视企业(行业)的转岗培训,提高社会成员的再就业能力。采取技术培训、证书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及中学后、大学后教育等多种层次的继续教育,满足学员的终身学习。

    第四,均衡发展继续教育的空间布局结构。加强对弱势群体的培训,提高弱势群体继续教育的参与率。应以就业为导向,为城市和农村失业人员提供职业培训特别是免费培训的机会。以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培养农村实用人才为重点,大力加强农村从业人员和农村转移劳动力培训。要以农村职业学校、农村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农广校、农村中小学校为依托,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民继续教育服务网络。同时,老年继续教育应通过老年大学、社区老年文化教育发展、现代老年家庭教育,以及主要由企事业单位、民间组织开展的老年文化教育发展和图书馆、博物馆等各种非营利性公共文化活动场所进行。包括课堂教学、老年专题培训班、信息咨询、文化参观旅游、社区公益活动、科技服务学习小组、专家演讲和诸如“夕阳红”等大众媒介工具的多种形式,以满足不同兴趣爱好的老年人的需求。努力缩小不同行业、不同地区、不同群体参与继续教育机会的差距

    第五,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结构。根据成人学习的特点,继续教育采取面授、远程、全日制、半工(农)半读等形式;公办、民办、行业、企业和合作经济组织等多种渠道,继续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满足全体社会成员随时随地都可以根据自身需求获得学习机会。

    综上所述,继续教育的结构路径就是要以为全民终身学习为目的,不断完善多种类型、多种层次、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体系结构;优化继续教育专业结构,均衡发展继续教育空间布局结构,为全民终身学习提供无处不在的机会。

    二、以“学习者为中心”,深刻变革继续教育的教学模式

    教育发展方式转变的技术路径主要关注微观的培养过程,具体回答教育活动“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关注的是“怎么教”的问题,是“教学模式”(怎样培养人、怎么教)的改革问题。教学模式是对教师教学行为的概括性描述,涉及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计划的设计、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处理、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辅助工具(多媒体、教具等)的使用、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等要素。继续教育发展的技术路径之“技术”,也主要包括这些维度的内容。

    当前,继续教育的教学模式不合理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学目标有偏差。继续教育的教学目标往往有偏差,许多继续教育机构是以帮助学员通过学历考试或职业资格考试为教学目标,而不是以提高学员能力为目标。二是教学内容针对性不强。继续教育内容往往脱离社会和学员的实际需求,教学内容繁难而陈旧,针对性不强,理论与实践脱节,缺乏实用性。三是教学方法以灌输式为主。采取面授方式的继续教育教师教学方法多以讲授式、灌输式为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较少,学生到企业实习的机会也较少。四是教学辅助工具单一。继续教育的教学辅助工具趋向雷同于传统学校教育,往往是黑板、粉笔、多媒体,较少有其他辅助工具的教学。例如机电、建筑、医学等专业是需要相关辅助工具教学才能取得教学实效。五是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以取得学历和职业资格证书的数量为评价标准。家长选择培训机构不看办学资质,只认口碑和老师以及家长的推荐。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仍是“唯文凭论”,而非“能力论”,难于实现终身学习的理念和目标。

    导致继续教育的教学模式不合理的主要原因:一是继续教育的师资专业化水平普遍偏低,胜任教师缺乏。优秀教师较少愿意进到这支队伍来专职任教。学校也不重视教师专业发展继续教育的培养和训练。二是没有培训机构的准入制度,很多没有资质的培训机构,或是只是名誉上挂靠在有资质的培训机构名下的一些培训机构,他们的办学目的往往是基于追求金钱效益。三是没有树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与“学”的理念。“教”是为了培养学生自身学习的再生能力而教。“学”应是学生的主动学习,传统学校教育重视知识传授,而继续教育更应重视能力的培养。四是继续教育教育质量保障制度不健全,许多培训机构没有建立教学质量评价标准、教学质量监测机制等。

                                                               安徽继续教育网  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