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劳动力市场外部结构对成人参与继续教育的影响
人力资本理论将教育培训看做一种投资,而这种投资是个体的选择行为。人力资本理论常常遭到批判的地方就是它的个人主义偏向,认为个人的收入是直接由工作者个人带入市场的特征决定,而没有注意到市场上“需求方”以及结构因素对个人的影响。20世纪70年代以来,经济学者和社会学者已经提出了各种理论观点来补充人力资本理论及传统劳动力市场古典范式的不足,他们尽力通过引入劳动力市场“需求方”特征来解释这种劳动力市场结果的不均,例如工资、工作安全和职业流动等。他们关注劳动力市场结构特征如何造成个人在劳动力市场上的不平等。“新结构主义”社会学者和“新制度主义”学者也认为,个人之间许多与工作相关的不平等是由于一些诸如企业、行业、职业、阶层和协会等的工作结构所产生。组织在劳动力市场上对资源的支配与占有的程度高低以及能力的大小间接决定了个人社会地位的高低,以及对资源的占有情况。
制度理论的分支和流派众多,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是其中主要的理论。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强调市场的分割属性、强调需求方的特征以及制度和社会性因素对劳动报酬和就业的重要影响。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主要观点有:(1)劳动力市场不再被视为一个连续的统一体,而被分割为几个次一级的不同部分;(2)各种劳动力市场之间是闭合的;(3)控制劳动力市场主体行为的规则在不同的分割的市场上也互不相同。早期的二元劳动力市场理论认为,劳动力市场被分割为主要部分和次要部分,主要劳动力市场上有较好的工作,提供相对较高的工资和稳定的职业,而且可以通过内部劳动力市场获得职业的提升以及重要的培训机会。而次要劳动力市场提供较差的工作,低工资和差的工作条件,经常有失业的危险,有限的培训。虽然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仍然存在一些局限,但其核心的要义仍然是难以撼动的,即劳动力市场本身是形成经济不平等的重要根源。与传统经济学流派强调技术以及个人偏好不同,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强调组织、权力以及规范的影响作用。
美国的一些研究发现,各个不同的行业的培训投资量是不同的,从投资占员工年工资的不足0.5%到超过员工年工资的4%。多勒的研究也发现,由于较高的员工转工率(staff turnover)以及缺乏培训资源,美国餐饮行业不提供正式的培训。由于各行业技术的不同,工人培训的可能性在各个行业之间变化。也有研究发现,使用高技术生产过程更倾向于为工人提供培训。坦和巴特拉结合世界银行和国际劳工组织的调查数据,运用哥伦比亚、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墨西哥和中国台湾的制造业的企业层面的数据对决定培训的因素分析表明,企业技术水平(研究开发的投入)越高对员工的培训越多。
许多学者也对我国劳动力市场分割进行过研究,我国的劳动力市场具有分割特性可以说是不争的事实,主要存在城乡分割、区域分割、行业分割、部门分割等模式。企业的所有制、所属行业、所在区域以及企业的技术水平、规模等因素均会对组织和个人是否投资教育培训产生影响。有研究发现,不同所有制企业间的培训不同。企业的所有制和行业对个人参与在职培训和成人教育的机会有影响。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的职工有更多的机会参与与工作有关的培训,第三产业的职工参与成人教育的可能性更大。尼戈根据2000年在上海的500多家制造业企业的职工在1995—1998年的培训情况调查结果显示,在培训的提供上,国有企业仍然落后于全部外资企业,在国有企业工作的职工参与培训的比例比其他企业少14%。
安徽继续教育网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