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城市中的外来人口也出现了大幅的增长。一方面,大规模的外来人口为各个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另一方面,由于社会认同感与社会融合度不高,大规模的外来人口也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外来人口是否能够融入城市生活,已成为推进城市化进程与实现社会和谐的关键问题。继续教育作为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教育,对提高外来人口职业素质和专业技能,完善外来人口生活境况,形成外来人口不断学习、终身学习的良好态势,从而最终促进外来人口融入城市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一、外来人口的主要特征
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大量的农村人口开始涌入城市,2012年,国家人口计生委发布的《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2》中指出,当前我国的城镇人口比重超过50%,流动人口规模达到历史新高,流动人口流量、流向、结构和流动人口群体的利益诉求都在发生深刻变化。
(一)规模巨大且分布集中
据统计,2011年我国流动人口总量已接近2.3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7%。流动人口虽然数量十分巨大,但是分布却相对集中,主要集中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经济发达地区,尤其以北京、上海、广州、杭州等一线城市为最。
以杭州为例,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杭州市常住人口为870.04万人,全市常住人口中市外流入人口为235.44万人,占27.06%,如此大规模的外来人口,主要集中在杭州的六大主城区,超过了一半,达58.07%,从总体上看,杭州外来人口的地区分布呈现出集中于杭州主城区,并逐步向周边扩散的态势。其实不只是杭州,绝大多数发达城市的外来人口都呈现出这样的特征。
(二)年龄结构显著年轻化
城市中的外来人口近年来越来越呈现出一种年轻化的趋势,《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2》显示,当前我国流动人口的平均年龄约为28岁,“80后”新生代农民工已占劳动年龄流动人口的近一半。
以杭州为例,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外来人口中,人数最多的是20~24岁的年轻人,其比重达到22.61%,30岁以下的外来人口超过了50%。与城市常住人口相比,外来人口中年轻人的比重大,年老者的比重却很小,因而外来年轻人口的大量流入,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延缓城市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与程度。
(三)受教育程度总体偏低
尽管城市外来人口以年轻人居多,但是他们的受教育程度却并不高,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很多年轻的外来人口,或者只完成了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或者在其他教育阶段中途终止了学业,从总体上来看,文化程度要相对偏低一些。以杭州市为例,外来人口的受教育程度多集中在初中水平,占全部外来人口的42.30%,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占20.54%,居第二位,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占17.30%,居第三位,而本科以上(含本科)学历的人仅为8.68%,受教育水平从总体上来看,明显处于较低水平。
(四)从属行业以工业为主
在城市当中,外来人口所属行业,从总体上看分布十分广泛,从农林牧渔到采矿、制造、建筑、交通运输,到批发零售、住宿餐饮,到科学研究、公共服务都有所分布。但是根据《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2》显示,与第一代外来人口的成长环境不同,新生代外来人口大多数都是在城市成长起来的,基本不懂农业生产,即使经济形势波动,城市就业形势不好,他们也不大可能返乡务农。
因而,尽管各行各业都能看到外来人口的影子,但是他们从事行业的集中趋势也十分明显,工业行业明显居于主导地位,尤其是制造行业和建筑行业,集中了一半以上的外来人口,在第三产业中,从事批发零售与住宿餐饮行业的比重也较大,比重最低的是科教文卫等行业,这与外来人口受教育程度总体偏低有很大关联。
二、影响外来人口难以融入城市社会的主要因素
所谓社会融合,一般被认为是一种相互同化和文化认同的过程。芝加哥学派的帕克等人提出同化是移民和当地居民之间相互渗透、交往,相互分享各自的文化记忆,并和所在的城市相互适应,汇入一种共同文化生活的过程。
据《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2》显示,大多数流动人员关心流入地的发展和变化,融入当地社会意愿强烈。但是由于普遍受教育程度较低,其所从事的行业和职业继续教育层次相对不高,无论是在收入方面还是在社会声望方面,都面临着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问题。此外,流动人口与流入地其他社会群体交流却并不多,社会参与渠道也不多,导致外来人口融入城市社会的程度不高。
安徽继续教育网 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