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校开展非学历继续教育与在校大学生教育虽然有共性的地方,但两者运行的环境和要实现的目标有较大差异。高校开展非学历继续教育活动,要根据非学历教育活动的特点和需要,通过制度和组织机制创新,提高继续教育活动的运营效果和市场竞争力。
一、项目管理在高校非学历继续教育中应用的必要性
项目管理是指在时间、资金、人力、设备、材料和能源动力等资源条件约束下,对一个有既定目标、质量、投资、进度要求的任务进行计划和控制的过程。非学历继续教育活动与项目管理方式有契合点,采用项目管理方式有利于普通高校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提升其在非学历继续教育市场的竞争力。
(一)非学历继续教育活动本身特点的要求
非学历继续教育是面向学校教育之后所有社会成员的教育活动,是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非学历继续教育的对象是其计划招生以外的社会成员,教育对象的特殊性使高校开展非学历继续教育活动必须面对两个基本问题:其一,教育活动需满足客户现实的教育需求。在非学历继续教育活动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是服务和被服务的关系,作为需方的学生支付学费为的是购买教育服务,作为供方的教育工作者向学生提供的是教育服务。教育服务的内容和形式需以市场需求为中心,以得到顾客满意为目标,这充分体现了市场导向的特点、客户第一的要求。其二,教育活动的运行要保障服务对象效益最大化的实现。非学历继续教育活动参与者的需求不但多样,而且具有现实性和实用性的特征。作为出资人或教育的直接参与者学习的目的性强,这就要求非学历继续教育活动的运行要保障受教育者效益最大化的实现。影响目标实现的因素很多,包括教育资源的整合、过程控制、成本控制、教育质量等。只有在一个完整系统的控制下,才能保证效益最大化的目标实现。
项目管理具有很强的客户导向性,是一种有利于资源整合和控制的系统化的管理方式。任何一项非学历继续教育活动,都是以“项目”形式存在的,具有短期性的特点,目标、任务明确,有完整、独立的运行过程。项目管理方式可以满足非学历继续教育活动追求效益最大化目标实现的要求。
(二)可以提高非学历继续教育的资源整合能力[
普通高校内部管理结构呈现直线职能制的管理特点。职能式的组织结构,内部分工明确,工作职责清晰,对完成重复性高、专业性高的工作内容具有高效率的优势。普通高校内部主体管理结构正是这样的,沿着组织结构纵向向下,设有职能处室、专业学院、教学系等。按照不同学科专业,学校将各种资源进行分配和集结,形成专业特色突出的学院、系,来承担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的任务。
非学历继续教育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按照客户需要设计教育服务的内容,往往跨越了学科专业的界限,超越了知识传授的层次,更倾向于综合能力、素质的培养。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需要多学科、多专业集成课程包。课程包是跨越学科专业界限整合资源的结果,体现了非学历继续教育面向市场需求整合资源的特点。在高校职能式的组织结构下,采用项目管理方法来整合非学历继续教育所需资源,可以克服面对灵活的市场需求,职能式组织结构固有的敏感度低、反应迟缓、资源整合能力低的弊端。以“项目”的形式,针对客户需要确定明确的教学目标、任务及检验标准,并根据明确的教学目标、任务,整合高校优势资源,建立人才培养平台。
二、项目管理的基本理论
从运作的角度看,项目就是以一套独特而相互联系的任务为前提,有效地利用资源,为实现一个特定目标所做的努力。项目是一次性的渐进过程,一个项目的生命周期可以大致归纳为四个阶段,即明确项目目标、制订详细的项目计划、落实执行项目方案、完成并评估。项目运作的成功需要有效把握三个关键环节。
(一)定义项目目标。定义项目目标是项目管理的起点,清晰、明确的项目目标在整个项目管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首先,定义项目目标是细化项目工作范围的基础,工作范围是指为了实现项目目标必须完成的所有工作,一般通过定义交付物和交付物标准来定义工作范围;其次,是项目结束后,项目评估的依据;再次,清晰的项目目标是项目实施者和参与人彼此间协调前进的黏合剂。共同的目标可以激励项目参与者为其实现而一致努力。
定义目标需要协调项目参与者不同的利益诉求。一个项目的不同参与人有各种不同的需求,这就要求项目管理者对这些不同的需求加以协调,统筹兼顾,以取得某种平衡。但在项目的利益相关者中,客户利益的实现是第一位的,是项目存在的意义所在。客户需求是指顾客的目标、需要、愿望以及期望,这些需求构成了项目目标的最初信息来源。通过深入的调研和分析,摸清项目服务对象的实际需求,并结合自身拥有资源的情况和服务能力,定义项目目标。定义项目目标时需要注意的是,项目目标的表达应该能让客户清晰地了解到项目对客户的价值所在,即客户选择产品或者服务,得到收益或增值价值,是在效率上,还是在成本上?这是客户购买产品或者服务时永恒不变的想法。
安徽继续教育网 整理编辑